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一回生、兩回熟 – 公司內開放空間會議第二彈


Yves Lin 從新加坡到台北,來參加了2016/5/24-25 的開放空間學習工作坊。這是之後發生在他們公司的第二場開放空間會議的整理,謝謝Yves Lin同意轉貼,跟更多的OST同好們分享。
原文出處:Yves Lin 敏捷進化趣 Agile FunEvo



今年中內部討論要不要辦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時,就決定今年至少要辦兩次,讓參與者可以比較兩次的差異性。所以在六月第一次舉辦後就接著安排九月的開放空間,第一次的主題是:『What can we do to support each other grow? / 我們要做那些事情來相互支持成長?』,而這次的主題定為:

我們要如何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創造最大的影響?
How can we create the most impact in the next 3 months?

稍作改變的活動規劃

跟第一次的主題相比,第二次的主題刻意訂的範圍小一點,比較聚焦。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組織文化比較行動導向,太發散或天馬行空的發想怕大家覺得浪費時間。二是也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其實主題或討論結果可以實踐在工作上面。

第一次安排的時間是一天半,第一天是開放空間,第二天是行動計畫(Action Planning)。而這次安排為一天加兩個半天:

 第一天下午(2 PM to 6 PM)用開放空間的形式來回顧過去三個月的工作結果
 第二天(10 AM to 6 PM)整天開放空間
 第三天早上半天(10 Am to 1 PM)行動計畫
有參加過開放空間的朋友大都會體驗到接近結束時頭腦打結的狀態,因為談論內容的大都超出平時工作的慣性,需要消耗特別多的腦力。所以特地分階段進行,讓大家能回家停機休息,進行結果比預期好許多,經過一晚的沉澱和休息,當進到下個階段時對談可以更深入。


第一天:三個月的回顧

主要是分享過去三個月在產品上的改變,有主題是團隊嘗試不同的工作模式,如 不同自省會議(Retrospectives )的做法,也有出差過程中的收穫,我認為最有趣的有一個提出主題是『我們是否因為強調自我管理而損失了紀律? / Are we losing discipline over “self-managed"?』

第二天:開放空間議程

由於主題的改變,有許多議程是產品相關的,其他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文化相關的議題有:

我們是不是太安逸了? / Are we too safe?
我們要做些什麼加快自我管理團隊的進程?/ What else we need to do to faster self managed team?
我要如何說話才能讓別人安心說出他的想法和異議? / What should I say to others to have them share true opinion or disagreement to me safely?
公司組織相關的議題有:

跨團隊/部門的訓練與分享 / Cross Team/Department training and sharing
找人時技術優先還是人格特質優先?/ Hiring decisions (Technical competency vs personal traits)?
會議的情況如何? / How are your meetings?
技術相關的議題有

Microservices
What’s next for Continuous Delivery?
How to observe user behavior?
我自己提的一個主題是『會議的情況如何?』,做了一些調查和請大家提出建議。


調查花在會議時間的百分比、會議有沒有效、與參與會議的人數

第三天:行動計畫

第三天早上的行動計畫我們這一組提案 PPAP 計畫(Productive & Powerful Activity Participation,其實就是老人硬要裝新潮 XD,更多的 PPAP 傳送門),是針對如何讓會議或討論的時間投資報酬率(ROTI, Return On Time Invested)更高,計畫是先做調查看看每個團隊的會議時間和 ROTI 滿意度,小組再深入會談看看有什麼他們可以提供給團隊的技巧或協助。



第二次開放空間會議整體感覺

上次參與人數約公司人數的60%,這次大家了解到開放空間的意義就比較少人來了 XD,約 40%。而且會挑自己感興趣的參加,不一定會全程參與。

發生的對談的內容比第一次深入,也有許多較尖銳的討論發生,比如有夥伴直接對另一個部門說:『我不知道你部門今年做了什麼』 XD。

Keep:

  1. 分開階段有休息停機時間
  2. 一節一小時時間感覺剛剛好

Do more:

  1. 如果開始前有簡單的破冰活動可以更容易進入狀況
  2. Check in 跟 check out 感覺對我們這種內向型偏多的組織也蠻有效的
  3. Review前提醒要分享的帶著數據來會更好

Do less:


  1. 讓 talking stick 用傳遞的方式 ,因為放在圓圈中間要自己拿取會阻礙內向的人發言 (詳情請看後記)

為何要舉辦開放空間

有許多人問到開放空間有什麼好處,我認為第一個好處是創造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踏出自己的工作範圍,看看其他人的想法,和團隊外的人交流經驗,訓練踏出舒適圈的能力和習慣。

第二個好處是讓小問題長大之前先被提出來解決掉,當有安全的環境時,問題與阻礙就容易被提出來,很多心結或矛盾都是因為沒有機會溝通越長越大。但這跟軟體測試一樣,只能相信測試會減少以後的問題,但無法證明會減少多少未來的問題。

第三個好處就是讓團隊可以感受到自組織的環境,自組織太難說明了,而這是一個自組織的活動,說再多不如親自體驗。


開放空間會議中聽到印象深刻的幾句話


  • 『我之前以為不能說的的話,結果聽到別人說出來都沒事,才知道原來這些話是可以說的。』
  • 『我希望現在的開放空間是為了未來成為到處都是開放空間,隨時都可以自由的表達與討論。』
  • 『當我聽到別人跟我有一樣的擔憂時我鬆了一口氣,原來不是只有我擔心這件事。』


後記

在開放空間群組分享這次的心得後,淑芳老師提醒了我發言權杖(talking stick)背後的意義有:

提醒說和聽的人的互相尊重,如果碰到比較有衝突的情境或者有人很愛搶話的時候,有助於增加彼此的尊重和互相傾聽的空間;
權杖放中間,也是一個讓每個人檢視自己的機會:熱情與責任之間連動有多強,熱忱足以克服不習慣踏出去拿權杖;
老師也補充說明發言權杖的使用方式也很有彈性:例如當在一個非常大的團體,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說話,或者時間非常有限時,就把 tallking stick放中間,讓想說話的人去拿。當人數不多時,將talking stick 輪流傳給每個人,也是一種做法。

開放空間學習與教育訓練資源

對開放空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的資源




延伸閱讀

如魔術般的神奇空間 – 公司內舉辦開放空間會議初體驗

Related Posts:

  • 迎接原創的文化生活圈---推動台東文化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台東縣的社造環境,歷經十餘年來自許多社區的經驗累積,加上近幾年來,公部門大力鋪陳多元化補助政策,然而在這塊文化綠洲的挹注和投資,是否促成文化各面向,諸如文化資產守護、教育養成、創意社群、與推廣行銷等,在地方上均衡發展? 文建會於去年推出六年的磐石行動計畫,期望「文化生活圈」的成型,這項計畫如何與… Read More
  • 共創原住民學童優良學習環境開放空間座談會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與開拓文教基金會日前(24)一同舉辦「共創原住民學童優良學習環境開放空間座談會」,邀請尖石國中校長彭春蘭與 各關心此議題的NPO團體與部落組織,以及泰雅高中生代表,以自身經驗來分享原住民學童教育問題,並針對家庭教育缺乏以及孩子真正的需要等面向進行討論。 其中,泰雅高中生勇於… Read More
  • 這是一朵美麗的奇葩…… 記外院創新教育專題研討會時間:2011.04.07--2011.04.08地點:河北石家莊外語職業學院 為進一步落實創新教育於課堂中,石家莊外語職業學院邀請國際引導者協會(IAF)創始會員兼臺灣ICA文化事業學會執行長——衛格爾(Gail West)女士、臺灣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女士,到石家莊外國語職業學院做為期一周… Read More
  • 越光下,我記得~2010年冬日農夫市集經營管理研討會小記瓊齡去參加了兩天的合樸農學市集 » 在農夫市集遇到快樂的妳我 — 市集經營管理研討會 11/6~7 @中興大學  以開放空間會議所進行的活動,回來後的分享,經她同意後,在此跟大家分享。越光下,我記得(註1)……張瓊齡不過是買了一包兩斤重的越光米,十月中旬,在台大校園,彎腰生活節的… Read More
  • 衛生財團法人評核成果分享會海棠文教基金會承辦行政院衛生署99年度「衛生財團法人輔導計畫」,訂於11月23日(二),假耕莘文教基金會1樓大禮堂辦理一場「衛生財團法人評核成果分享會」。 會中將說明99年的評核結果。並透過「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的方式,以「衛生公益組織的挑戰和機會~參與評核過程的學習與對…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

Popular Posts

Recent Posts

Unordered List

Text Widget